透過雙手在自然中取材,以古紋轉化設計的織品,如同將一幅幅山色地景帶入生活,樸實溫暖的質地,讓身體在日常中也能與自然貼近。
以梭織作品連結賽德克族的祖先、文化及生活,完成一場織技與色彩的輕旅。
「 我母親是個勤勞的賽德克婦人,在懷我時,除了農事家務外,僅有的閒暇都在織布,織品由收購的商人賣到日月潭和烏來,多少還能貼補家用。
據說當時部落能織布出售的婦女還不少,經箱咚咚響聲在巷弄迴盪,日夜不絕。在我出生之後,織布就沒落了,在我記憶中未留下母親席地梭織的任何影像,甚至不知母親還會剝麻取纖整經織布。我的織布知識和技術,自然也不是得自母親的傳授。 」
里山織色纖維工坊的創辦人,何珍襄,來自南投的賽德克族人,成長過程中未曾參加祭典或是穿戴傳統服飾,是在走入家庭後,希望運用閒暇時間學刺繡,因緣際會下受到 Yuma Taru(尤瑪.達陸)老師啟蒙,才開始踏上織布的創作之路。
儘管一開始學習的挫敗感很重,但對於配色有著敏銳直覺的何珍襄,創作出的織帶作品深受朋友喜愛,學習兩年後也在比賽中獲獎。
獲得信心後,何珍襄開始深入研究織紋和技法,並希望能學習賽德克族最獨特,也是最上乘的的織布技術「 Pniri 」(賽德克米粒特色織法)。然而此工藝不可外傳,在賽德克部落難以尋得會 Pniri 織技的人,直到多次託人遊說,春陽部落的 bayi 宋愛花( A-Ki )才願意收她為徒。
「 2010 年,進入梭織天地,是生命的甦醒和轉彎,我從構築經緯的探索中,找到了生命進程的方向、路徑和自信。」
何珍襄為臺灣僅存 10 位的賽德克米粒特色織法的保存工藝師之一,透過溫柔的手感和配色,讓織品連結傳統與現代,跳脫以往賽德克主要以紅、黑、白的框架,甚至將傳統苧麻結合不同線材,例如美麗諾羊毛,蠶絲線、粗羊駝等,以新穎的形制將文化脈絡延續發展。
「 織品的創作我選擇從傳統出發,聚焦圖紋轉化與應用,跨越文化邊界,自出機杼,不被框架,不被定義。」
何珍襄除了設計自己的作品,也培育部落族人織布,分享創作的單純與美好,從綁線、整經、織布,手把手帶著大家學習,希望喚醒族人對於織布的記憶與情感,進而將梭織工藝傳承下去。
「 久居城市的我,織布就像是拉縴,向著母體文化溯源而上,『還原』的過程艱辛而莊嚴。 」
為了讓傳統延續下去,除了在部落裡培養族人學習織布工藝,也以賽德克圖騰為基底,設計出多款日用織品,讓文化自然融於生活中。
「 過去,賽德克族人以 Qrijil balay(葛麗金.巴萊)尊稱擅織的女人,如此美麗的稱呼隨著織布與生活的割裂而幾近消失,實在可惜。
創作,對我而言,不僅是對過往部落濟濟 Qrijil balay 的致敬,也是將山林生活美學華麗轉身為城市風景的寧靜行動。 」
何珍襄以賽德克族傳統做為底蘊的染藝與織法,在緩慢的創作過程,如同反覆的情感投射,對於傳統文化那份純粹的細膩感知,豐盛了她的每一樣織品,同時也將有機的能量帶入其中,傳遞給人們。
𓃈 里山織色
負責人何珍襄老師為賽德克族織品設計師,擅長織紋設計與色彩應用,梭穿經緯如雲水之合,以地景山色入織,作品清麗而自然。
工坊以里山織色為名,意在以創作回應里山倡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想望,也是對目遇成色之大地的感恩與讚歎。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eediqfiberart.taiw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waiysi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