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成為了感受生活的觸媒,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不再單純追求創作能夠抵達的終點、不再把手中毫不起眼的土視為理所當然的材料,反而是一再回頭,渴望似地去探索土壤原本的樣子,去感受自己與環境與生活的連結。

「 原土運用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層面,以絞胎技法創作的日常漸變系列,是對於原土運用的一個轉換點。」

採訪編輯 陳依秋

「接觸到陶瓷材料的過程中,以陶製作生活器物,這樣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人被需要的成就感。」藝術家黃虹毓如此描述。

 

 

投入陶的創作與研究約8年左右的時間,她在2014年與藝術家彭奕軒一同成立了「土星 Tu Xing 」,專長不同的兩人彼此支援,透過影像呈現作品、也逐步地整理對陶的認識。

而後兩人在台南安南區有了據點,以實體工作室的型態開始營運,一方面從事工作坊教學、商業合作、一方面也透過顧問協作的方式,協助許多創作者使用陶來進行發表。

 

 

黃虹毓提到這次參展的作品概念其實很簡單:「我的創作大多是關注生活器物被使用的習慣、狀態與材質上的轉換,一直以來都是以容器為主要的形式。這次很單純地回歸到以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容器『水槽』進行創作。」

 

 

 

 

 

 

她選擇了最基礎且原始的盤條手捏的製作方式來傳達當下的身體感,「一個生活於當下的感受,」

她所製作的水槽作品,擁有大大的開口,好像一個大碗公一樣,直徑達40公分,下方由另個中空粗體柱形陶件支撐;她並在空間的牆上並安裝了管狀的陶瓷出水管,儘管沒接上水,但從質地、量體、以及任何人都能立刻理解的功能器型來看,活脫脫就是一組貨真價實的水槽;

帶著溫潤的土壤色澤,杵在空間之中,單純直接地不容懷疑,也讓人不自禁想把手伸到出水管下面,想像自己使用它的模樣。

 

 

 

其他一同展出的作品,還包含了桌面轉盤與水管狀的檯燈。她在轉盤上擺上一塊手捏過的土,一樣也是單純地描繪自身平常的生活狀態。

「這組作品是於我的〈日常漸變〉系列創作延伸,我混合使用了台南的關廟土與日本瓷土,兩種土的顏色與手捏的痕跡狀態自然形成了漸層的質地,一如同身體的肌膚感;這麼大型的器皿也是我所擁有的窯所能容納的極限尺寸。」

在說明的過程中,她指著兩種土質重複混合疊加而成的一道一道顏色,在大型的水槽器皿上留下了清晰的質地,靜態的物件卻準確地傳達了緩慢的手部動態運作。

 

 

在過往的訪談中,黃虹毓提到自己特別喜歡土本來的樣子,特別是沒有上釉的土,不管是瓷土、陶土,或是自己去挖的土都是如此;

她在親手觸碰揉捏的過程中,一步步發現土本來的顏色,好像也逐步地讓身體感官自然地展現出原始的察覺能力,將土的單純與豐富深厚放到作品當中。

 

 

土星工作室的另一位主理人彭奕軒說:「 原土運用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層面,虹毓擅長以絞胎技法創作,日常漸變系列,是她近期對於原土運用的一個轉換點,『絞胎』就如同自然地層,若能更接近自然,那就更好了。」
 

土成為了感受生活的觸媒,也給了他們豐富的感受性,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他們不再單純追求創作能夠抵達的終點、不再把手中毫不起眼的土視為理所當然的材料,

反而是一再回頭,渴望似地去探索土壤原本的樣子,去感受自己與環境與生活的連結,他們稱之為「 原土計畫 」。

 

 

從採集台灣各地的土開始,他們展開了在地的土質測試,目標是認識各種土的特性,找出它們的差別與合適的用法。

黃虹毓進一步說明:「因為原土計劃,我們接觸到各種狀態的土,我們處理了基本的過篩和各種溫度比例燒製,目前處理了大約36個地區的土種,但是實際被應用過的土種大約只有5到6種,因為每種土地土質地狀態不同,也影響了我們能呈現的條件。有趣的是,大多數的土都可以像是顏料的調色燒製。」

 

 

在這些過程當中,他們一面當土的學生,一面也同時擔任許多人的老師,在短短的三四年之間,幫助許多其他領域的藝術家使用陶去創作,至今已累積了十一檔展覽,成了土星獨有的運作模式。

黃虹毓描述兩人的工作模式:「他是腦、我是手。」而彭奕軒則補充,許多一起工作的方式都是透過不斷討論,包含論述、形體、概念、商業考量等等,兩人從不同面向的考量,逐漸磨合出專屬且相互交織的工作方式。
 

 

黃虹毓說,土星讓她遇到許多人、許多計畫,除了讓她明白陶不太可能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事情,也讓她從中得到了許多支持、繼續下去的靈感與力量,進而透過土的表現累積下來。

從她與彭奕軒的身上可以看見,對於陶的理解和喜愛,背後有著來自於人和土之間彼此親近之後,所帶來的種種經歷;

土星工作室不僅僅是兩人創作的招牌,運作的方式更像是開啟了「陶」本身的言說能力,藉著不同人的手去認識土、去探索大地能夠帶給人類世界的各種可能性。

___

𓃈 藝術家簡介

 

黃虹毓

https://tuxingstudio.com/

2018 荷蘭歐洲陶藝中心 Sunday Morning, European Ceramic Work Center,荷蘭

文化部第十九屆選送 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代表藝術家 

2017 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2015 Baltimore Clayworks,美國, 駐村交換藝術家 

2013 畢業於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個展 

2022  原土日記 ,土星實驗室,台南

2021  日常漸變,Round Round,台北 

2021  映景水,黃虹毓個展,琥珀,台北 

2019  日日食用 ,黃虹毓個展,青青土氣,台南 

2019  製所需,黃虹毓個展,優居選物,高雄 

2019  依萍壽司,土星工作室,節點藝術空間,台南 

2018  菜單,黃虹毓個展,慢慢生活美,臺北 

2017  土星路徑店,Ho-Yo Space,台南 

2017  沒感覺的存在,黃虹毓畢業個展,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南 

2017 【Life mode】沈溺在阻礙裡,黃虹毓個展,Ho-Yo Space ,台南 

2016  be mode,個展,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高雄市,台灣 

2016  黃虹毓 Solo Show,個展,Baltimore Clayworks,Baltimore,美國

 

聯展 

2022〈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 

2022  你有多久沒寫生了? 節點 Zit-Dim Art Space,台南,台灣 

2019  青年陶藝雙年展,臺北,台灣 

2019  河川先生的囤物症,田町河川,高雄,台灣 

2019  節點自介—下港博覽會,節點 Zit2-Dim2 Art Space,台南,台灣 

2017  “2017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in Asia”- 亞洲現代陶藝展,愛知縣陶瓷美術館,日本 

2017  桃園製造 – 桃園當代藝術家聯展,House Art 當代藝術,桃園 

2016  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分館,臺北 

2016  景器,聯展,台南吳園藝文中心,臺南市 

2015  台灣金陶獎,聯展,新北市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市,台灣 

2014  尼龍檸檬黃 , 聯展,321 空間 蔚龍藝術,台南,台灣 

2013  大崎六六 ,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所陶瓷組師生聯展 ,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台灣 

2012  東亞新世代陶藝交流展 , 新北市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市,台灣

 

獲獎 

2019  青年陶藝雙年展,入選,台北市,台灣 

2015  台灣金陶獎,銅獎,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市,台灣

__

 

 

彭奕軒 

https://tuxingstudio.com/

1990 年生,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長期以來將繪畫、錄像、雕塑視為思辨藝術 命題的基調,讓日常現成物叩問藝術命題,並辨證式的將現成物去脈絡化,試圖台灣處境下的中性 物件史成為可能,以物易物得浮現出新視角、使用與實踐系統。

1990  出生於中壢,現居住於台南 

2011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14  畢業於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造形研究所

2019 節點 Zit-Dim Art Space 藝術總監、土星工作室負責人

 

個展 

2022  仰賴的路徑,台北當代博覽會瑞銀「藝企做愛心」,台北

2022  綠洲樣態 The Pattern of Oasis   la couleur lab (LOREAL巴黎萊雅),台北

2022  〈This is the way〉 彭奕軒個展  正白#FFFFFF_blank ,高雄

2019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 藝術探新單元」〈非永久性的標記〉(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2018 〈太陽曬過的味道〉 彭奕軒個展 鹽埕黑白切 ,高雄 

2016 〈非永久性的標記〉 彭奕軒個展 亞洲當代藝術中心 A+ contemporary,上海  

 

聯展 

2022  你有多久沒有寫生了? 節點空間,台南

2022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關渡美術館,台北

2021  非製圖 琢璞藝術中心,高雄

2021  似是而非 八大畫廊,台北

2021  與這片土地一起生活  日本秋吉台國際藝術村,日本 山口縣

2020  「平成之後」// Post-Heisei ,TAV 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 

2020   後人間世 – 台灣美術雙年展平行展,節點藝術空間,台南 

2020  「禽獸不如—2020 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20   【trans_2019-2020 展覧会】,AIAV 秋吉台國際藝術村,山口縣美彌市,日本 

2020   code blue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TCAC,台北 

2019   Forget Sorrow Grass: An Archaeology of Feminine Time 時代美術館,廣東,中國 

2019   街大歡囍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18   終身保固 – 家電羅曼史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台北 

2016   解放的皮膚 武漢美術館 ,武漢  

2016   西螺當代藝術季 ,微霧消散 ,雲林西螺鎮 

2016   美錯了 ? 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方舟,台中 

2016   帕莎迪娜 24H CLOSED NO.33 Art Corner, 台北 

2015   Nice life? 臺灣德國交流展 Kunsthochschule Kassel Raum 0325 卡塞爾 德國 

 

獲獎  

2021  中國信託繪畫獎 入選

2017   傑出亞洲藝術獎 入圍 

2017   高雄美術獎 入選

2015   華宇青年獎 入圍 

2015   台北美術獎 入選 

2015   高雄美術獎 入選

 

駐村

2020 【trans_2019-2020】秋吉台國際藝術村,山口縣,日本 

2018    路徑日誌 ,駁二藝文特區,高雄 

2017    風吹夏夏叫,土溝農村美術館,台南 

2016    情景遊戲,水谷藝術空間,台北 

2016    西螺當代藝術季,修文路樹屋,雲林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