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榮將燈的照明功能性擺到其次,造型加上光源能夠如何轉換人的感覺意識,一貫地繽紛對比色彩、簡潔到近乎固執的精準切線與角度,與其說是職人精神,倒不如說這是最大強度地展開了陶作物的容器特性。

「 我想要討論的是容器和光之間的關係,嘗試透過結構和空間去塑造光的形狀 」

 

採訪編輯 陳依秋

藝術家陳向榮的工作室位於北投,一層老公寓內有半開放式的起居空間,是他做陶的地方、也是他的住家。

白天有充足的光線,空間內處處是生活的痕跡,包含了他不同時期的作品或習作、蒐集的物件與書本、過往展出的文宣等等;沒有刻意的陳列,但自然而然組成了關於他工作和生活的意義。

 

 

 

另個小房間內,則是草圖、工具、預備待燒的土胚等等,小小的立體斗間,每樣物件彼此關聯配合,任誰走進去,就會立刻感受到它們自行運作的成套規則,就好像這次展出的立方體燈件一樣,陶片上的孔洞隔出了穿透性的上下空間,光線在裡頭遊走,顏色與材質彼此相映成章。

 

 

「 我記得小時候可以買到一些掌上型的玩具,外殼是透明塑膠材質,裡面可能有一些小小的機關、或是小彈珠在迷宮裡滑來滑去,或者水晶球擺飾,倒過來雪花亮片就落下來……,都是很普通的東西,但是我可以反覆看著看很久。」

 

陳向榮一邊指著桌上已完成的好幾個陶燒立方體,打開它們的底部,露出簡易的電池燈泡結構,一邊解釋著來自孩童時期的賞玩與觀看經驗,「 我喜歡東西被放在具有穿透性的空間裡,雖然是很簡單的『設計』,但我可以看很久。」

 

 

將近十年前,陳向榮以「The Fruit Shop」為名,開啟了他的創作生涯,內容含跨水果、花草、民生景象等等;

他把生活經驗挪移到陶上,作品中有簡化的幾何視覺意象,也有市井小民認得的生活型態,每次發表作品,總會收到許多驚呼,不管是實用器具或者是擺件,觀眾總是很容易將自身也投射到他的作品當中,想像作品出現在各種可能的情境或空間,彷彿自己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採訪當下聊起了近期的創作狀態,他卻說:「 我覺得我現在做的東西頂多是2.5D,並不是完全的立體。」

儘管陳向榮擅長的正是透過陶的立體性去轉化幾何圖形的各種可能表現,在扁平與立體之間創造觀看與量體的錯位驚喜,但他似乎並不特別滿足於此,「 如果現在要我做一個圓球體,我會卡住。」甚至反向地思考這會不會自己在創作上的瓶頸。

 

 

這次〈水土不服〉展出,策展人顏妤庭給所有參展者出了個題 ——「 以陶製作實用的家具、家飾物件 」。陳向榮想起小時候喜歡的玩具,想要透過光線重塑那個讓人目不轉睛的著迷情境。

 

於是,他將照明的功能性擺到其次,造型加上光源能夠如何轉換人的感覺意識轉而成了重點,他持續著一貫地繽紛對比色彩、簡潔到近乎固執(但卻帶來舒心感)的精準切線與角度,

並發揮尋覓現成物的精神,找到大量產製的工業公規燈泡、在陶片上製作完全吻合的安裝孔洞,還不包括為光源改色而悉心貼上的彩色卡典西德、賽璐璐片,在底座上安插的彩色塑膠格片……等等。

 

 

 

 

與其說是職人精神,倒不如說這是他最大強度地展開了陶作物的容器特性,

「 我想要討論的是容器和光之間的關係,嘗試透過結構和空間去塑造光的形狀 」,

 

他過往曾以陶土去借代或象形水果、花器、盒子、提籃等日常物件,這次陶則回歸到他早期製作常討論的容器,只是這回以燈具作為量體的代表,盛裝與收納的是流動的非固態形狀,將光收納在小小的空間之中。透過處理陶的實際量體,陳向榮重製了感官性的觀看經驗;

 

 

 

展場中還有另一系列是全然幾何形態組成的桌燈,他以紙板製作專屬的製陶模板,這些物件好像小孩子常玩的積木一樣,一看就引起純粹的玩心和幽默,其實毋需多做解釋;硬要說,可能就像是他自身所認為的「不夠立體」反倒為觀眾形成了超越現實的認知,工業型態的線條放在肌理感明顯的陶素材上,以再平常不過的桌燈作為表現,超現實與俗常彼此襯托,搏取了欣賞時的共感。

 

 

 

訪談時曾岔題聊到 16型人格,陳向榮笑笑說自己並不是特別滿意自己測出的人格類型,因為屬於最大多數比例、又偏保守型的穩重行事態度;然而,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這麼多年來他在陶創作上的表現已緩慢累積成了一套專屬的語言,每一次發表新作時的嘗試,都是為了能夠更加具體地落實自己的說話方式。我們觀眾能做的功課,是在可預期的謹慎架構中接收他悉心創造的驚喜。

___

𓃈 藝術家簡介

陳向榮

https://thefruitshop.co/

陶藝創作者,生活及工作於台北。

 

個展 

2020 〈工廠〉,朋丁,台北

2018 〈開放工作室-當生命給你酪梨,做酪梨吐司吧〉,費里曼特爾藝術中心,伯斯

2016 〈椰子秀〉,朋丁,台北

2015 〈向榮水果行〉,苔毛,台北

 

聯展 

2022 〈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 

2021 〈欣欣向榮〉,nos:bookspace, 台北

          〈寶島風情畫〉,The Hall, 台北 

          〈壞坏〉,節點藝術空間, 台南

2019 〈北投在地風味採集計畫〉,鳳甲美術館,台北

          〈食植敘事〉,本事藝術,桃園

2018 〈暖色調的理性〉,槩藝術,台北

          〈新高原大藥房〉,新高原大藥房,台北 

2017 〈金草中藥行〉,朋丁,台北 

          〈移山〉,Wonder/Liebert,巴黎

2016 〈食物擺態新書發表-紐約藝術書展〉,MoMA,紐約

 

駐村

2020    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歐洲陶藝中心 (European Ceramic Workcentre) ,荷蘭 

2018    台北藝術進駐國外出訪計畫-費里曼特爾藝術中心 (Fremantle Arts Centre),伯斯,澳洲                 

 

合作計畫

2021 〈派太小 豆太大〉,挪石社,台北

2020 〈橄欖、陽光與海的 365 天〉,伊日好物,高雄

 

出版 

2016〈食物擺態〉,nos:books,台北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