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穎的〈二十四節氣〉,可以是無實際用途的擺件,也賦予了香插、擴香石、紙鎮的功能。透過香氣在案前的飄散,在日常時刻的拿取、擺放,平凡地使用中,為作品持續增加各種體感的感受。

「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可以被觸摸的 ,在兩手之間感覺時序,用眼睛摸、用手去看;觸感,就是手的光線。」

 

採訪編輯 陳依秋

「 我今年度上半年沒有停過,一直在工作,幾乎每一個月都有一檔繪畫的邀展,必須抓準時間完成作品跟安排寄送,時間很緊湊。」坐在打理整齊而不失溫馨的陶工作室裡,身邊擺著甫出窯完成的一系列〈二十四節氣〉陶塑作品,藝術家曾建穎輕描淡寫地聊著近日的工作狀態。

 

 

「我把做陶跟畫畫的地方分開,這裡是跟朋友一起打造的做陶工作室,而進行繪畫創作時則是在另外一個地方,是完全獨立的空間。」從工作場域的不同,似乎可以看見他切換在不同媒材創作時的心境狀態。

擁有水墨與膠彩的創作背景,曾建穎這麼分析自己,「 我的繪畫創作是帶有攻擊性的、強烈的,畫中會出現金剛、明王像等形象樣貌……,那是因為我有話,想要透過畫來說。」

 

降龍圖  Necrophilia  63 x 76.5 cm  2021
紙本設色、墨  Ink and colors on paper  
Courtesy of artist
 

伏虎圖  Surrender  46.5 x 75.5 cm  2021
墨、礦物顏料  colos on paper, ink, mineral pigments 
Courtesy of artist

 

他的畫作精準而存在感強烈,擁有豐富的精神性,細膩的筆觸下包含了他意欲批判的現象或狀態,

「 不過當我看到陶的時候,常常就是感嘆一聲『好美』,純然地跟我的感官直接面對面。」

與畫畫相較,做陶這件事對他來說是一個更鬆緩的、與直覺面對面的過程。

 

 

他描述自己這一套二十四件作品是「半抽象性雕塑兼實用物件」,

以一年當中的二十四個節氣為概念去開展,每一件作品代表著一個節氣,彼此獨立但相互串連。

 

 

他將節氣當中大自然天與地的運作能量轉成個人的感受性理解,並刻意地濃縮成兩掌之間可拿握的尺寸,

「 因為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可以被觸摸的,」相較於繪畫時的表達,做陶時他不打草稿,讓手直接帶領自己,也更期待觀眾的感受進入,

「在兩手之間感覺時序,我的作品可以用眼睛摸、用手去看;觸感,就是手的光線。」

 

 

如此詩意翩翩地描述,曾建穎以這系列作品去傳達做陶給他的心境轉換,

所以這些帶著手塑線條、釉色肌理皆十分溫潤的陶物件,除了可以是無實際用途的擺件,他也賦予了它們香插、擴香石、紙鎮的功能,

透過香氣在案前的飄散,在日常時刻的拿取、擺放,平凡地使用中,為作品持續增加各種體感的感受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曾建穎是如此強調陶作予他的感受性,他並不是那麼全然地切開自己在繪畫與陶創作上面的實踐與練習,他說自己的陶其實也像繪畫,

「我在陶領域的表現可能偏日式、東方,不是現代雕塑的結構路線,反而很重視作品與自然光線的互動。若是用類型來分,它像是寫意畫,而我是靠著二維的線條,在陶塑創作上展現空間感。」

這個空間感遊走在虛實之間,擁有開放的詮釋性,印證了他在創作自述所提及,「大多在探討意識與物質身體的互融狀態」。

 

 

從另個角度來看,陶塑物們半抽象的線條形態當中也可以依稀看出曾建穎在繪畫中常表現的元素,例如佛頭、或是衣綴的紋路等,「 我沒有刻意地去使用,這些相似的線條或團塊形狀就直接出現在手底下,去呼應我心中節氣的意象。」

不帶理性意識地,過往的練習與思考自然地成為他表現的依循方式,與他合作過畫展的策展人也曾這樣描述:「 跟他的對話過程中,其實一直感覺到,曾建穎一直是一個用身體感知去認識世界的人。」

 

 

採訪時,曾建穎與「 水土不服 」的策展人兼參展藝術家顏妤庭討論起,儘管做陶時是如此的感性,但兩人都認為,做陶會是一條越做越理性的過程;他也笑說,這套節氣作品其實也是可以看成二十四個陶試片,控制地去研究各式不同肌理與成色,並精準地一一表現。

 

 

友人曾經拿日本漫畫《獵人》中的庫拉皮卡角色來形容,說他充滿邏輯思考的那面必須是先劃出一道框框界定範圍,而後在那個範圍裡游走,盡情嘗試到極限。

可以說,畫畫與做陶就像是曾建穎劃出的場域,出發點截然不同,卻不斷地相互重疊,讓理性與意識交織成一片片可往返翻閱的篇章。

___

𓃈 藝術家簡介

 

曾建穎

https://www.tsengchienying.com/

1987年生於南投,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目前工作及生活於台北。

作品以水墨重彩等東方媒材繪畫與陶瓷雕塑為主,運用傳統古典媒材融合當代藝術形式,透過身體感官探討當代社會中的衝突與精神性。曾獲文化部MIT新人特區(2015),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2017),並入圍三十一屆金曲獎裝幀設計((2020)。

重要展覽包括「禽獸不如–台灣美術雙年 展」(2020),「光合作用二」(2019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2016)等。

 

個展

2020    惡托邦,赤粒藝術,台北

2017    顛倒夢想:曾建穎個展,赤粒藝術,台北

2013    肉體素描:曾建穎個展,南海藝廊,台北

             火氣清涼:曾建穎個人創作展,Me:liu彌留實驗藝廊,台中

             The Glory Hole,北藝大八又二分之一藝廊,台北   

2011    鐵處女,鹹花生咖啡館,台北

2010    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金禧美術,台中

 

聯展    

2022    複景生活-當代藝術中的蒙古與中亞,文化部蒙藏文化館,台北

             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池上穀倉藝術館,池上

             從子午線的交會開始,月臨畫廊,台中

2020    禽獸不如: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古今一:超越,亞紀畫廊,台北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亞紀畫廊,台北

2019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亞紀畫廊,上海

             造反取經同一人—當代水墨的界限與衝撞,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赤粒藝術,台北

             光‧合作用II,曼谷藝術文化中心&驕陽基金會,曼谷

             應物:感物詠志,赤粒藝術,台北

2018    曾經‧軌跡,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十週年特展,台北世貿中心,台北

2017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16    墨.彩 異趣,赤粒藝術,台北

2015    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雙人展(曾建穎 / 蘇煌盛),H.T. gallery,北京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新人特區,台北世貿中心,台北

             墨‧彩 限界,赤粒藝術,台北

2014    典藏‧對話—演繹當代台灣水墨,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新‧島嶼全覽─台灣當代水墨,乙皮畫廊,花蓮

             好朦朧 Ⅱ,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

             活體資料庫:變異形象的墨彩製造,也趣藝廊,台北

             變異與再生,大象藝術空間,台中

2013    好朦朧,當代一畫廊,台北

             曾建穎/王興道雙個展,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水墨Online—N世代聯展,赤粒藝術,台北

2012    擬態,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Young Art Taipei 藝術博覽會,喜來登飯店,台北

          「曾建穎v.s.洪民裕」當代水墨新貌展,金禧美術,台中

2011    平行宇宙─曾建穎/林義隆雙個展,南海藝廊,台北

             水墨粥,北藝大南北藝廊,台北

             振彩繚繞—台灣膠彩新意象,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台中

             遠方的長輩—今夜成為你的信徒,北藝大地下美術館,台北

             Young Art Taipei 藝術博覽會,王朝大飯店,台北

2010    生活寄隅—四人彩墨新語彙,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2009    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獲獎

2020    Shopping Design2020 年度百大設計

2020    2020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入圍

2017    亞洲文化協會(ACC)台灣獎助計劃

201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新人特區

2012    世安美學獎藝術創作贊助,造型藝術類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新潮賞,最佳評審獎

2011    高雄獎水墨膠彩類,優選

2010    水墨雙年展,佳作

2009    高雄獎水墨膠彩類,入選

 

駐村

2020    台灣好基金會–池上穀倉藝術館,台東

 

典藏

2015 〈時代青年〉〈海岸線〉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選手〉〈緊張先生〉 白兔美術館,雪梨 

2013 〈無所不在的表演〉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8 〈國境之南—藝術家的幻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