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窯的陶杯沒有過多的裝飾,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杯上銳利的刀削線條,如同為日常注入一些光,帶來安穩的陪伴。

 

作品的紋路,如同生活所留下的痕跡,每一道都是屬於自己的絕無僅有。

 

 

創辦「甑窯工作室」的張立杰,從2005年開始和謝宗興老師學習手捏壺,年底再與湯潤清老師學習各類型陶藝製作。學習期間住在湯老師家,並參與蓋多座柴窯、燒柴窯和各類型陶藝教學,與大小型展覽活動,並拜訪許多轉型中,或是沒落傳統陶瓷工廠,從中了解陶瓷發展生態。

 

 

「剛開始做陶的前幾年,眼到手不到,想做的東西很多,但經驗與技術的不足,做出來的作品並不實用或不好用。而後勤練基本功,常與使用者討論作品使用上的優缺點,自己也會反覆的使用,從中找出問題所在一一修正,若自己都覺得不好用的作品,是無法拿到市場上販售的。」

 

每一項作品的質感,都源自於作家的堅持,這過程需要透過不斷地實驗與修整,才能創作出美感與實用兼具的器皿。

 

 

「甑窯是父親在我從事陶藝工作時幫我取的。『甑』是古代蒸煮食物的瓦器,父親希望我能做到以『陶』維生而命名的。」張立杰的父親除了書畫之外,還有瓷刻創作。張立杰當初學陶就是希望可以和父親一起創作,因此曾捏塑九件大陶山,請父親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刻在九件陶山的作品上,而這是他至今創作上最大與最多件的作品。

 

「或許是從事書法工作的父親影響著我,黑與白的搭配常在我作品上出現。」

 

 

張立杰擅長以刀削處理表面的肌理,銳利的線條呈現出一種現代感,在視覺上有種金屬的冷冽。作品的色系大多為黑白,消光的白色釉藥與陶土的結合,隱約表現出陶土的質感。

 

 

張立杰也創作許多與咖啡相關的器具,每樣器具的設計,其實都藏有作家的巧思在其中。

 

 

「因緣際會下認識很多從事咖啡行業的朋友,一開始對咖啡不了解,做出來的咖啡杯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是不適用,慢慢自己開始喝咖啡,了解美式、手沖、拿鐵類的杯型容量需求,咖啡杯做好後跟朋友反覆使用下修正再修正。希望自己手做的咖啡杯除了好看之外,也要好用。」

 

 

不同於過往陶土帶給人溫潤的印象,張立杰的作品有稜有角,每一道刻鑿所留下的線條,也蘊藏了當下創作的手感,讓每一只杯子保有各自的個性與姿態。

 

這次進駐一嶼的主要為馬克杯與咖啡杯,考量到每個人手的大小,以及各自的使用習慣,張立杰設計了三種杯型,以及不同的把手,希望大家在現場可以拿起杯子試握看看,願所有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器皿。

 

 

 

𓃈 甑窯

 

張立杰,字堯鉑,1979年出生於桃園平鎮。

 

擅長手捏、土條與陶板成形和化妝土技法,作品喜歡簡單、樸拙表現陶的特質在現代風格中還保留著傳統,並於作品表面細節上多加琢磨。近年常於苗栗工藝園區擔任陶藝教學師資與樹德科技大學講課,不定期於苗栗、花蓮、台南開辦陶板教學課程,期許自己能在陶藝教學與推廣傳承上盡一份心力。

 

2008年成立甑窯工作室。2011年台中文化中心景山烈焰虹窯柴燒五人聯展。2013年與家人( 父 – 張夢雨 、母 – 莊麗華 )成立雨花磁工作空間。2014年北京798空間展聯名展(oqliq)。15年鶯歌光點雨花磁三人聯展。2018年苗栗陶臺灣柴燒藝術節-陶藝競賽佳作。2021年創立 垚天碧 花器品牌。

 

Facebook:甑窯 張立杰(張堯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