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春 之 際- 木 與 陶 類 群 展 

 

  藝 術 家 

  拾未、吳昕恬、陶花hua、溫視日 Wednesday、禹物再製所、皂室陶逸 陳奕維、隔壁的工作室 陳穎 

 

  展    期   2023 / 03 / 04 Sat. — 2023 / 04 / 02 Sun.

  

  開    幕   03 / 04 , 14:00 —

 

  時    間   12:00 — 19:00 Wed. — Sun.

 

  地    點   一 嶼 ISland

                台 北 市 大 安 區 青 田 街 6 巷 10 號

 

/

 

■ 關 於 展

 

春之際,以「際」中,含前後交會之時, 

與邊際亦或無涯的題旨, 

探索七位創作者與媒材遞進出的層次細節, 

匯集在島嶼之上,落下泥水漿土。

 

似春天的枝枒晚生,

待至齊放;

也似山川大地, 

蓄養嫩草的逐步青翠。

 

在陶土爐燒釉料, 

流轉更迭的氣候裡, 

也有木頭內斂的起伏波紋。

 

創作者將呈現如土地孕育生命般, 

廣袤其心意滋長的作品, 

在春天隱含著萬物重啟甦醒的意念下, 

如未來待放的花火, 

散落在春暖花開之際。

 

_

 

_____

 

■ 展出藝術家

 

吳昕恬  Wu Hsin Tien  (  1995 出生於 台灣台南  )

 

創作主題多從自身出發,而在探索的過程中,「性別」和「心理」也自然成為了創作的主軸之一,在過程中,將自身纖細、敏感、柔軟,以及那些深潛於內在的思緒,經歷多次由內到外的反芻、拆解、重組,再延伸至陶瓷上,使自身與土融合為一,將作品轉化為更為有機且寬廣的存在。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以春之際冰雪漸融、萬物復甦的時節,春泥捏製春日之景、之物,藉由又綠的石槽、晴朗的笑顏、沉睡將醒的種子、各異待放的花朵呈現我個人的故事與思想,在創作中新生。

願這些日常物件、雕塑陪伴大家熬過嚴冬、經歷四季,在年的初始告別失望、萌生希望,一起被暖陽擁抱。」 

 

_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以陶瓷為媒介,藉由捏塑來尋找安放自身的所在:《吳昕恬 Wu Hsin Tien》

 

 

_____

 

■ 展出藝術家

 

溫視日 Wednesday   (  1988 出生於台灣高雄  )

 

「 透著陶土原貌的器皿,安靜地融入生活,相伴於日日的記憶。 」

陶藝家 溫溫WenYu 於2016年成立了《溫視日 Wednesday》,曾經從事平面設計的她,利用週三的閒暇時間,以純手工的方式製作陶瓷器皿,因此以週三的英文諧音為品牌命名。

創作上多以冷色調和海的水體型態為主題,以溫潤閃亮的藍綠湖水色系,純手工方式製作食器、花瓶、飾品等日常所需之陶瓷器。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hong vase,風拂花器,「hong」 為台語風的意思,「hong vase」則是春天花開發想的日常器皿,長時間待在室內,也能隨著花草更換感受到季節變動作為設計出發。

通過一系列的敲擊、塑形、塗抹,來具象化呈現風的存在,並依照手對於觸碰風的記憶而成。

每件作品均採用手工製作,再進行兩次高溫燒製而成,賦予物件堅實的手感與陶瓷柔和色澤。」

 

_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將靜謐的藍揉進土中,使陶瓷透出水色的光:《溫視日 Wednesday》

 

 

_____

 

■ 展出藝術家

 

禹物再製所   (   戴禹財,1974 出生於台灣屏東、蔡佩莉,1979 出生於台灣台南   )

 

「 順應自然,讓作品成就獨特的生命個體。 」

由戴禹財與蔡佩莉夫妻二人為主的多元工作室,並於二十年前開始了漂流木創作,多年來發展成了多元取材,以及舊物改造創作之路,運用環保概念與異媒材創作手法,呼應大自然的多元與相互連結,展現大自然包容其異與順應自然的態度。

讓作品高度彈性的搭配特質,成就獨特的生命個體的組成樣態,而多變扭轉素材樣貌,也強化了萬物的生命可能性與連結。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以飛翔種子之姿,期待春之際每朵盛開的生命煙花。」

 

_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不僅是創作,願人生也能敢於擁抱缺憾,舊物改造作品:《禹物再製所》

 

 

_____

 

■ 展出藝術家

 

隔壁的工作室,陳穎   (   1990 出生於台灣桃園   )

 

「靈感來自生活與自然,一些故事與幻想。」

陶藝家 陳穎,2013年畢業於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現從事美術教學與創作,工作生活於桃園大溪。喜歡可以親手觸碰到的媒材,對於陶瓷直接與間接的特性很著迷。透過雙手,期望製造出安靜不喧嘩,帶點怪趣的陶瓷物件。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春之際,我在想的是,如果沒有日期的話要如何知道春天來了?冬眠的大家到底是怎麼知道要醒來了呢?在作品中我想像的是春天剛剛來打招呼舉手說哈嘍,還沒有盛開也還不繽紛的剛開始,身上還帶有一些其他季節留下的時間。

另一種春天是心理上的春天,是在日常中預期外感受到的珍貴片刻,不是很巨大的快樂,好像也稱不上喜悅,是那種小小的很快會溜走的,例如在傍晚騎車時遇到路燈整排亮起的時候、加油跳停剛好是100元,夜間散步時遇到螢火蟲飛來停在手指上的心情,那種心理感到鬆鬆的時刻,醒來的會參與到春天,沒醒來的也會變成春天。就是我這次在想的東西。」

 

_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透過內心的想像,用雙手觸摸陶土的質地,形塑出一個靜謐的宇宙:《隔壁的工作室 陳穎》

 
 

_____

 

■ 展出藝術家

 

陶花 hua,沈庭華 Shen Ting Hua   (   1997 出生於台灣台北   )

 

「製作有溫度的陶器,也製作陶的飾品。」

《陶花Hua》,取自藝術家沈庭華名字中的華字,巧囊括了獨特的陶作飾品意涵,既有創作媒材之陶,亦有花朵蘊含的美麗形象。

在陶花Hua的創作中,不論杯具器皿或飾品,皆由親自調配的釉色沖淡了陶作刻板印象中的粗獷,帶著霧面的鈷藍、淡湖綠、鐵灰 ⋯ 宛若收下天邊、海邊、山間、塵土的色澤,而配色靈感有時源自對季節與氣候的感悟,更多時候是出自藝術家的直覺,充滿定格當下的意味。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此次展出製作出五件不同造型與音色的風鈴,並以「春風」作為發想,想透過輕柔的色彩與清脆的聲音,將春天的氣息帶到展場中;另外五款小花器,則是透過畫筆層層堆疊的方式,展現春天裡百花齊放,色彩繽紛的意象。」

 

_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讓平淡生活開出幾朵花,感受陶器和陶作飾品帶來的變化驚喜:《陶花 Hua》

 

_____

 

■ 展出藝術家

 

皂室陶逸,陳奕維   (   1988 出生於臺灣新北   )

 

陶藝家 陳奕維,生於1988年12月17號,自小住於金山山區且常受父親木雕藝術領域薰陶,十九歲退伍後才搬離金山前往板橋和太太生活。

「皂室陶逸」創立於2015年2月26號,因為離開台北市區的工作,回到金山鄉下習陶,太太則是習皂而生。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此次茶席以春之際主題融合甦瑚系列,色調以紅色為基礎,搭出春暖花開與海洋紅珊瑚的調性。

其中藍釉壺深沉穩重的模樣,承則象徵深海的意念,也承載著茶席主角。

黑釉茶倉蓋上開出的花朵,則蘊含著如冬去春來,不急不徐地綻放般,傳遞給大家。」

 

_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跟隨生活與心境的轉化,感受陶與自身共時的氣息:《皂室陶逸 陳奕維》

 

 

_____

 

■ 展出藝術家

 

拾未 

 

「順其自然地生活,撿拾未來。

兩雙手勞動生活器物與家具。

期許透過反覆練習,實踐出與大地接氣的創作和生活。」

 

泰瑞的木作養成於中美洲貝里斯的木工廠,由姨丈領進門,打下了紮實的實木木作基礎回臺後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就讀藝術系,畢業後曾於家具工廠工作。

侯米來自劇場,曾擔任演員與舞台設計,於柏林大學舞台設計系畢業製作期間受小說作品「複眼人」啟發,開始思考與摸索另一種創作模式。

 

關於此次展出作品 — 

「以兩件風鈴作品「拓」與「懷」,表達出兩種不同轉化過程所展現的力道。

轉化過程意指從沈潛或壓抑向內的狀態,過渡進入明朗的開展狀態;轉化發生時機無從預期、無法即時被意識,猶如無以名狀的風,蘊藏著神秘的訊息。

「拓」上部區小山使用桃花心木,稜角分明。下部區的櫸木以斧頭劈剖來塑型,彼此碰撞時發出清脆的聲響。整體傳達出剛勁的力道。

「懷」整件作品使用柳杉。上部區是緩和的半圓體,下部區是大小相異的豆型體串連。表達柔和的萌發意像。」

 

_

 (照片取自 草也)

 

延伸閱讀:藝術家專訪

探索工作與生活緊密纏繞的意識狀態中,感受身旁共處四季的有機環境:《拾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