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凡創作了外星奇異生物一樣的層架結構,金屬光澤感的釉料覆蓋在器官形狀的陶瓷物件之上,乍看像是數位算圖才會出現的場景,並搭配了鐵管、玻璃片、強力吸盤、工業鉚釘等元件,好像組樂高、也像是3D建模一樣「蓋」出一件大型壁掛物,科幻味十足。

「 我習慣在創作前先規劃好作品要長成的樣子,做出來就跟電腦裡畫出來的圖一樣。」

採訪編輯 陳依秋

「 我很久沒有碰土了,參加這次展出有點讓我重回當年在歐洲陶藝中心駐村的情境。」在〈水土不服〉展覽前夕,藝術家李亦凡在工作室裡一邊修胚一邊回憶。

 

 

 

近期以《 howdoyouturnthison 不好意思… 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 》獲得台新視覺藝術獎的李亦凡,其作品以現成的遊戲引擎軟體作為創作工具,製作成錄像作品,「選擇市場上已開發的工具軟體來進行製作,因為我想以更直覺的方式打開機制,與即時成像互動,並呈現給觀眾。」

他以自身進入此軟體,揚棄分鏡表的規劃模式,但同時處理(扮演)導演、演員、後製、腳本、測試員等各個角色,觀眾觀看影片正文的同時,也感覺自己在看導演訪談或漏網鏡頭之類的幕後花絮,產生了一種錯置但又熟悉的感官切換情境,相當符合人們進出虛擬世界與真實環境的身份轉換經驗。

 

Film still,《 howdoyouturnthison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 》, 2021, video

 

Film still,《 howdoyouturnthison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 》, 2021, video

 

現階段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談到作品表現的形式,李亦凡說:「早期的作品混合了實際物件與投影的裝置,不過在某一個時刻,我便決定接下來只使用數位影像來進行產出。」

 

他過去作品混合了現成物、實體製作物與光雕投影,意圖透過多媒材的裝置開展出敘事的空間,並對此進行討論。2018年前往歐洲陶藝中心駐村,他也曾以陶瓷製作3D軟體當中出現的材質球、座標軸,將不存在實體世界的虛擬軟體工具轉成實際的物件;直到後期他決定更專注鑽研於數位媒材,過往的創作產出與經驗積累而成他對於人類浸潤在數位時空、並逐漸進化的各種理解,而後以相對純粹化的方式,透過媒材本身來解釋媒材。

 

Film still,《 howdoyouturnthison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 》, 2021, video

 

此次應策展人顏妤庭之邀,重新以陶製作實體作品,有點像是他創作路上的一個番外篇。他創作了外星奇異生物一樣的層架結構,金屬光澤感的釉料覆蓋在器官形狀的陶瓷物件之上,乍看很像是數位算圖才會出現的場景,並搭配了鐵管、玻璃片、強力吸盤、工業鉚釘等元件,好像組樂高、也像是3D建模一樣「蓋」出一件大型壁掛物,科幻味十足。

 

 

 

李亦凡一本正經的說:「這次的創作就是試圖從淘寶上收集可以與我的陶相容的物件。」

李亦凡熟悉也喜歡手作物件的直覺感,在他與顏妤庭共用的的三層樓老公寓工作室裡,除了有配備完善的電腦從事數位內容的產出,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工具,這次創造的物件除了要抓準陶燒成後的縮水比例、才能與其他工業元件完美接合,也要精準控制陶作為L型支架的垂直角度、才能安放作為層板的玻璃片而不會滑落,樣樣都考驗了事前的精準規劃與下手時的悉心操作。

 

 

 

 

 

同樣都在作品中使用工業生產規格物,藝術家陳向榮的作品是使用現成物做巧妙、畫龍點睛式的對照搭配,李亦凡是則是擅於展現物件本身的實用工具價值,「我習慣在創作前先規劃好作品要長成的樣子,做出來就跟電腦裡畫出來的圖一樣。」儘管不是他常規的表現方式,但操作流程卻也沒有例外。

 

作品中有個陶瓷件有著一圈一圈的結構,位於作品的胸腔位置,他也特別提到,這個物件看起來有機的線條弧度,並不是透過手塑,而是夠過軟體以相對複雜的數學方式運算出其空心的結構,再3D列印後翻模製成;而牆上出現的陶瓷白色錐狀物,則是3D軟體中的「骨架(armature / bone)」,也讓熟悉他早期創作語言的觀眾,再次從新作當中見到過往創作的思路印記。

 

 

 

 

 

陶這項擁有古老發展歷史的手工藝,在李亦凡的手上,成為了能夠乘載數位科技發展意義的一項媒材與工具。

 

 

__

 

𓃈 藝術家簡介

 

李亦凡

https://www.instagram.com/liyifanyifanli/

 

獲獎

2022   台新藝術獎 視覺藝術獎

2020 高雄獎

2016 世安藝術 造型藝術類獎

2016 台南新藝獎

2013 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獎不分類首獎

2013 世安藝術 造型藝術類獎

 

駐村

2017    蕭壟國際藝術村

2018    日本Tokyo Art and Space

2018    歐洲陶藝中心EKWC

 

展覽

2022    未來在此發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2021    過站不停,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台北台灣

2021    亞洲雙年展 未至之城,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21    HYPER ORGANISMS,Art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 technology,布魯塞爾,比利時

2021    CANAL CONNECT,Teatros del canal,馬德里,西班牙

2021    世代切片,双方藝廊,台北,台灣

2020   2020數位藝術節 愛情數據,松山菸廠,台北,台灣

2020   台灣雙年展 禽獸不如,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20   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

2019    混沌庇護所.zip,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台灣

2019    按了兩次的空白鍵-2019 TAV藝術採集計畫,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2019    封景.志異-臺南市美術館典藏主題展,台南市立美術館,台南,台灣

2018   IS/IN LAND: 台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8   IS/IN LAND: 台蒙當代藝術游牧計畫,976 art gallery,ulaanbaatar,蒙古

2017   當代一年展,花博爭艷館,台北,台灣

2017   里程的地質探勘,甘樂阿舍美術館 台南,台灣

2017   羞恥的修辭,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6   箱鬼,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臺灣

2016   超越實驗III;內分泌影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2015   山海經,伊日藝術高雄空間,高雄,臺灣

2015   情慾大旅社,伊日藝術台中空間 台中,台灣

2015   蛋蛋ㄉ哀傷 Rest in Pieces,福利社,臺北,臺灣

2013   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松山文創園區,臺北,臺灣

2013   兩點半的阿克米,小路上藝文空間,臺北,臺灣

2012   新媒體藝術博覽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臺北,臺灣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