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其他的媒材,做陶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化,而這些難以掌握的過程,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使作品透出與眾不同的光。

 

學習擁抱不完美,並輕輕提醒自己,換個角度或許就能看見另一番風景。

 

 

吳昕恬於大學時主修工藝設計,接觸了各種類型的媒材,而當時工作室大多以實用陶為主,但吳昕恬卻很著迷於雕塑,因此積極參加校外工作營,且申請了與創作方向相近的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研究所就讀期間,接觸了來自世界地的藝術家和交換生,並藉由多次國外參訪與赴美駐校的經驗,開啟了更廣闊的創造視野。

 

吳昕恬分享自己最初習陶的過程飽受挫折,加上燒成跟釉藥的不可控,讓追求完美的她吃足了苦頭,而這樣的過程,讓「完美主義」這一概念,也成為她所關注的主題之一。

 

「陶瓷是一種要快卻急不得的材料,要在過乾前完成捏塑、完全乾燥後才能進窯燒成,必須好好掌握創作節奏、拿捏恰到好處的乾溼度。在陶瓷創作的過程中學習既快且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

 

 

吳昕恬的創作主題多從自身出發,在探索的過程,「性別」和「心理」自然而然成為了創作的主軸之一。

 

「 女性身分從我成為受精卵那刻便密不可分,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從厭女到逐漸了解、接受、喜愛身為女性的自己的歷程,也觀察到一些社會的現況,因而想藉由作品來闡述或提問。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則是很好用來理解、剖析自身的方式,我在追溯自己何以成為現下的自己時,常會藉由閱讀相關書籍找到可以切入的角度。」

 

 

吳昕恬平時會看可愛寶寶和小孩的影片抒壓,也常常從他們的角度發掘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創作對於她來說,可能更是一趟自覺的過程。

 

「 作品一直都是與我個人生命經驗切身相關的一同生長,會在腦中滾動、奔跑、跌倒、拆解、重組,經歷很多自我否決後,來到紀錄靈感的空白筆記本上,然後在手中逐漸成形。」

 

每樣作品飽含了作家所關注的議題、意圖闡述的觀點,或是對世界的提問,但吳昕恬想傳遞給人們的感受,最多的其實是「溫柔」。

 

 

這次進駐一嶼的作品多是配戴的物件,包含項鍊、耳環與別針,吳昕恬希望能讓作品與大家的身體互動。此外,她也分享了去澳門參加工作營時,被當地的碎石路地磚而吸引,便創作了一系列的首飾。

 

「 地磚會留下好多東西,行經此處的人們從別處帶來的泥會沾附在上面,散落的回憶也是。經年積累,它紀錄了歲月和好多人不小心遺落的曾經。那些像金子一樣,在斜陽某個角度的照射下,會亮晃晃的映入你的眼眸。我撿拾這些記憶,用陶瓷復刻,企圖以高溫燒成使之化為永恆。我粘上耳針,讓人們能戴走這一方回憶的殘片。」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必須一直向內挖掘,我因而更了解自己,也逐漸明白自己何以成為現在這樣的存在。創作是我和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它使我被看見,也讓我看見自己。創作好像也使得我的存在有了意義。」

 

吳昕恬在創作過程中,將自身纖細、敏感、柔軟,以及那些深潛於內在的思緒,經歷多次由內到外的反芻、拆解、重組,再延伸至陶瓷上,使自身與土融合為一,將作品轉化為更為有機且寬廣的存在。

 

𓃈 吳昕恬 Wu Hsin Tien

 

我的創作以局部的肢體、器官或是肌膚的質感等身體的意象來談女性身體經驗與個人生命故事,藉由創作讓個人對於創傷、不自信經驗的態度從厭棄、試圖遮掩、偽裝到正視、面對、理解,甚至有療癒的可能,並能夠試著接納且去愛。
 

透過創作述說人生故事、爬梳生命脈絡,在這樣自我檢視並反思的過程中,我找到理解自身並與之和解的可能,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然後生長出療傷的力量使自己癒合、使自己得以趨近完整。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0.6kgofsunlight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wu._.hsint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