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子維
攝影:一嶼ISland、望氣Seeing Qi、林家賢
9月初夏末,走在微風伴著陽光依舊炙熱的青田街,在綠意綿延的建築群之中,有幢看來非比尋常的建築「一嶼 ISland」佇立於此,它像是青田街上寧靜的世外島嶼,然而不時對外發出藝術語彙構成的信號,藉著選品與展覽結合的複合式空間,盛裝著每一位台灣藝術家的美好創作想像。
一嶼ISland 用優雅慢步調,牽起生活與藝術的療癒能量
水泥灰牆加上讓日光恣意灑落的長型落地窗,一嶼 ISland以優雅又靜謐的姿態,在2022年悄然進駐青田街。說起空間的誕生契機,某部分來說可以算是主理人蕭雅惠的衝動之舉,然而這份衝動全是源自於這個空間給予她滿滿靈感。
「這裡原本是建築師事務所,當時經廣告界前輩的推薦,可以用一見鍾情來形容吧,當我看到這個空間時,便立刻決定租下來。」接著數個月,她不停地思考可以做些什麼,最終理出了答案,三層樓空間結合選品、主題策展等形式,成為一座提供並支持台灣藝術家展示創作能量的小小島嶼。
從原先的廣告領域,一腳踏入藝術與選品空間經營,雅惠形容自己完全是半路出家,但回過頭看,會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是做與美感共舞的工作,「不管是廣告製片或是經營一嶼,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去跟別人比較,只要做你想做和喜歡的事,要有所堅持。」
一嶼於她而言,宛如人生的一道練習題,若要說帶給她哪方面的變化,雅惠表示:「大概是我開始懂得慢下來。廣告業像是被時間追著跑,有時候為了達成目標,會有很多不得不妥協的時候。然而在一嶼,不管是選物還是展覽規劃,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慢慢調整,過程之中整個身心與生活漸漸找到平衡,接收到很強大的療癒能量。」確實,沿著矮牆旁的小階梯,推開大門踏進一嶼之際,時間感自那瞬間有如按下了停止鍵,讓整個人姿態步調都優雅緩慢了起來。
一嶼是座隨時可變,有著不同樣貌的藝術之島。擁有擅於挖掘人事物的獨特眼光,雅惠希望一嶼的夥伴、藝術家以及作品,甚至是每位一期一會前來邂逅的觀者,彼此間產生一段有機且悸動的交流共感體驗,讓藝術相遇每一刻都交織美好。
「每位藝術家和每一次的策展主題都大不相同,我很喜歡與創作者間在發想討論時,互相丟接球的感覺,那種在隱形間所產生的化學效應是最迷人的,我更期待看見無窮的創造力在這裡發生。」雅惠說。如同「一嶼 ISland」之名,透過藝術之力,慢慢醞釀並豐沛這個島嶼般的藝術空間無限可能性。


一嶼與主理人蕭雅惠
如今,為一嶼 ISland 續寫下一個無限篇章的靈魂人物,則是陶藝家林信志與他的陶藝品牌「望氣」。
望氣 Seeing Qi 找回內心自在的陶藝創作
有別於過往以靜態展的方式呈現,本次一嶼與望氣合作的展覽《合起來時 要裝些什麼?》,則藉由望氣的陶藝作品,結合不同領域的創作型態,上演一段橫跨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等不同感受的展覽,或者說,極具生命力的藝術進行曲旅程。
第一眼看見望氣作品,多數人想必都會對陶器上那不對稱的缺角或是破口裂痕感到好奇,姿態看來有些寂寥,卻又予人一種雅致且安定的力量。其實作品中皆投射了信志看待事物的觀點與生活哲學—所有事物的存在都伴隨著不完美。正是這份不完美,讓人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近似矛盾的感悟,原來不完美,才是造就美的重要功臣。
在正式成為陶藝家前,信志是與時間不斷搏鬥的廣告導演,忙碌高壓的生活狀態,加上廣告工作得靠一群人努力共同付出,才能完成一件創作,「過程中最常接觸到的是人,上至客戶,下至團隊,來來回回的溝通其實非常耗費精力,而有時候完成的作品礙於很多因素,可能與自己無法產生共感,對於生命經驗的疊加也有限,讓我一直有種停滯不前的困惑感。」
2016年,在因緣際會之下,信志在鶯歌陶瓷博物館翻閱到傳奇陶藝家Lucie Rie的作品集,就像是靈光一閃,他當下立刻興起了學陶念頭,正式開啟自己的陶藝之路。
他形容那段學習陶藝之路就像是煉金術師般,在拉坏、素燒、施釉、釉燒,800度與1230度之間不停循環,「做陶因為過程中只會與自己對話,可以非常沉靜地面對作品,不用刻意去討好誰,或是要為了誰而做,它所帶來的價值不單單是幫我找回平靜,更可以完全享受在創作之中。」信志說。
與陶的相遇,讓信志的生活與內在更為富足,透過一件件陶器作品,轉化他內心對世界持續保有的探索與好奇,「不同的陶藝創作階段,其實會反映你當時的生命經歷和心境投射,好像每個人總是在找尋一個完美的答案,但世間物沒有完美的狀態,也沒有一個永遠的存在。」信志說。

望氣在一嶼
《合起來時 要裝些什麼?》跨界作品亮點


廣告相關背景出生的兩人,現在都投入自己更喜愛的事業。
此理念也呼應至本次展覽名稱《合起來時 要裝些什麼?》,究竟要合起來還是要分開,或許最完美的型態並不存在,可不同的排列組合,卻能夠成就出百花齊放的美麗姿態。談起展覽發想的契機,信志表示:「是以我創作中可以拆解的花器系列為主題,當時就和雅惠討論,有沒有可能藉由花器的不同狀態,展現出有趣又多元的面向。」



展場一隅。

兩件式花器,可分開也可合在一起。
除了展示花器系列作品外,信志也將帶來以已逝愛貓咪波為靈感而發想出的毛孩種子罐,「毛孩年初過世,但市面上遍尋不著好看的罐子,於是我想不如自己做一個,也算是咪波給我的一個啟發。罐子的造型像一個種子,象徵著或許毛孩在某層面上沒有走掉,依舊在你心裡慢慢發芽,是另外一種重生。」


信志的愛貓咪波和種子罐。
另一個陶藝作品則是線香座,同樣圍繞在殘缺之美,「第一眼看你可能會以為他是個損壞的器物,但正是它的殘破造就了特別,整體有著近似枯山水的美感。」

展現殘缺之美的線香座。

兩件式花器。
由於信志與雅惠兩人都擁有廣告背景,因此在溝通與創意發想上,可說是暢行無阻,甚至兩人都笑說,沒想到最後會發展成極具層次感堆疊的展覽,「我記得與信志第一次討論時,他就問我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可能性,當時我就想太好了,要準備來點不一樣的囉!」
於是展覽不光只是靜態展示望氣的花器系列與新作,更邀請到了導演盧建彰、聲響藝術家Nick Tsai、舞者鄭又綺(又又)與樂手陳匡洵、李紀辰一共三組創作者,在為期一個月的展期之中,各自帶來自望氣作品中所延伸發想而出的精彩作品。
盧建彰 導演 X 育成社福基金會 影像紀錄 X 12件陶藝作品 X 12首詩

盧建彰導演和我們分享拍攝的經過。
本次展覽與育成社福基金會的12位小朋友合作,是策展過程中完全沒預料到的美麗插曲。在雅惠牽線下,盧建彰導演加入這次的展覽創作,他表示最初在看見展覽論述之後,便很直覺地想到育成基金會裡的小朋友們。
盧導表示:「論述談到碎掉裂開後,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美,在此之前,我從來沒這樣想過。先前因為工作關係,有機會接觸到身心障礙者的朋友,外界總會覺得這些被稱作小朋友的人很可憐,可是到頭來會不會才發現,可憐的人其實是我們?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甚至他們的創作能量,可能比起我們,都還要更加強大和旺盛。」
「就像我們常常講『很衰』,會不會講著講著,其實是要說『很水』。」秉持這樣的想法,盧導決定透過鏡頭捕捉信志與12位小朋友一起製陶的畫面,甚至要為12件作品各自寫下一段詩,更取名《一年十二個陰晴圓缺》。
盧導也分享拍攝時可愛的花絮小故事,「我們逐桌訪問每位參與者,他們的創作理念是什麼?結果其中一位回答要把作品送給早上吵架的朋友,當作道歉禮物,因為他很難過;接著問另一位,剛好就是和前面那一位吵架的小朋友,他也說要把禮物送給對方,想要和好。雖然完全是答非所問,可是當下你可以感受到他們那種很純真的心,非常可貴。 」
信志則表示:「透過這次的合作,反而我覺得是向他們學習,提醒自己應該要保有像他們一樣很純真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此次12位育成社福基金會小朋友的創作,開展後也將進行義賣,天馬行空的創作,勢必會讓人驚喜連連。
育成社福的小朋友們在望氣的指導下,一起製陶。
一嶼ISland|陶藝家 望氣 x 導演 盧建彰 x 育成憨寶貝 跨界合作紀錄片(三分完整版)
聲響藝術家 蔡瑋德 Nick Tsai X 花藝師 楊翊 Yang Yi 植作發生音樂


聲音藝術家 蔡瑋德 Nick 和花藝家楊翊 Yang Yi ,以望氣的器皿作為收納花草和透過花草的發聲合作。

植物若可以發聲,聽起來會是什麼感覺?本次展覽邀請到聲響藝術家Nick Tsai與花藝師楊翊,結合望氣的花器作品,帶來植作發聲音樂表演。
將對音樂與植物的興趣結合,Nick此次重新爬梳展覽命題《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文字,從中理出本次聲響創作的兩大核心:第一是「物件之間的白」,第二則是「分離與重組」。
「物件之間的白」將著重於器物在空間上的發想,無論是抽象或是具象的層面,透過與花藝師合作,用花的有機姿態來穿梭在物件之中,同時連結其生物電流訊號至觸控裝置與合成器,轉譯成聲響與頻率。「屆時表演會有四個植栽花器存在,我會操作其中一個,而另外三個則會由來參加的人一起即興,而四個分散的花器,恰好也符展覽分合的概念,更是我切出來的第二大核心。」
「分離與重組」是相對時間軸上的發展,從器物分離的狀態,再回到一體的過程。好比熵與逆熵的過程,「在表演過程中,我會透過軟體錄下四個接上裝置的花器,讓每種植物所發出較隨性有機的聲音,隨機散佈在無形的聽覺層次中,也呼應花在器物之間錯落有形的姿態。」
最後,Nick會嘗試從聲響的角度來詮釋從器物的分離解構與無秩序,逆行倒著播聲響片段,回歸到合一與穩定的過程。
鄭又綺(又又)X 樂手陳匡洵、李紀辰 現代舞蹈

又又和我們分享,發想舞蹈的過程和早先的經歷。
身為無垢劇團舞者的又又,年初因為車禍導致膝蓋十字韌帶受傷,讓當時正積極為舞團30週年表演練習的她,瞬間一切都按下停止鍵,然而這突如其來的生命轉折點,卻也讓她在修復靜養期間,能夠靜下心來,有更多與自我內在對話的時刻。
「當信志向我發出邀請時,我覺得這個機會很難得,很恰巧地與自己剛經歷的生命經驗相當契合。有種癒合之後,從裡到外再度重獲新生的感受。」又又說。此次演出,她回溯了擁有萬年歷史的陶藝,將自己想像成陶是如何誕生,進一步理出並加入地、水、火、空和風等自然五元素於其中。
「這次演出也特地走訪台東泥火山,實地取材拍攝影像。舞蹈一開始,會如泥般慢慢成形成土,呼應著陶器展覽。接著將身體想成是一個容器,是如何經過塑型,由水來滋養,接著經歷火的考驗,以及風的運動,最後轉化成人們的念,是怎麼在生命裡面流動。」意象聽起來非常宏觀,又又解釋,「其實這些自然元素都正是因為破口才得以存在,像是土的縫隙提供了植物找到成長生根的機會,而水也藉著縫隙,漸漸滲透,甚至形成河川大海;正都是這些破口,讓生命有了多元豐富的可能性。」
為了讓舞蹈氛圍感更沉浸,也邀來了穿梭於山海間的樂手陳匡洵,以及採集聲音家李紀辰共襄盛舉,又又笑說:「會是一場非常野性,但也很有靈氣的演出。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家能近距離感受到激昂又美好的生命力。」



舞者又又、樂手李紀辰、陳匡洵
一期一會的相遇
從一段簡單約定的對話,到淬鍊出宛若一場藝術季的展覽,作陶讓信志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自在,他笑說展覽能集結不同創作者一起響應,「真的是向宇宙下訂單。」問及信志會希望展覽帶來怎樣的觸動?他表示:「希望屆時來看展的大家都能夠感到開心自在,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感受因人而異,若能讓觀者想像,眼前作品還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或是單純欣賞,不論是否與展覽產生共鳴,都是最美好的相遇。」
「我深信每個作品都是最特別的存在,都會展示出獨特的氣息,並且能夠感染生活與周遭一切。」無需特別說明,信志藉著陶藝創作,透過器物傳遞給有緣相遇的觀者,在一期一會之中掀起無形的漣漪。


-
展覽資訊:

望氣陶作展
“ 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
Seeing Qi Ceramic Exhibition
“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after being healed?”
每個人在歷經破掉
開始要合起來時
會留下什麼在裡面?
或許
打開的破口
是讓你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一切
我想我會
裝些灰色進去
裝些感謝進去
裝些好奇進去
裝些廣闊的荒野進去
當破口合上時
只容納對自己最真誠的進來
澄澈自在地活著。
此刻 讓我想起
蘇菲教詩人 魯米的詩
誰會起早,去弄清楚晨曦初現於什麼時刻?
誰會發現,我們在這裡困惑地轉圈如原子?
誰會帶著口渴,去到泉邊,看到映著泉水上的月影?
當破口合起來時,
你要裝什麼進去?
-
望氣陶作展
“ 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
展出作家|望氣 Seeing Qi 主理人 林信志 Hsin-Chih, Lin
展期|10.5 sat. - 11.3 sun.
首日|10.5 sat. 預約制 feat.《掬菓和菓子屋》
地點|一嶼ISland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6巷10號
週一、二公休 Closed on Mon.、Tue.
週三至週日 Wed, - Sun. 12:00-19:00
-
當期展覽限定預約活動資訊:

10.13 《如器 The Entity of Soul 》舞蹈聲身創作展演
演出日期|2024 . 10 . 13(日)
入場時段|A .14:15 / B. 17:15
入場費用|NT$ 1280、$ 600
人數限定|單場20位
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BEfkdGJznn8cLTAE7
*表單將於10/12 關閉。

10.19 跨界合作分享會 導演 盧建彰 x 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
活動日期|2024 . 10 . 19(六)
入場時段|A .13:45 \ B. 15:15
入場費用|免費
人數限定|單場20位
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aUfTaW9kegXVPawr8
*表單將於10/18 關閉

10.26 蔡瑋德Nick Tsai x 植作發聲現場演出
演出日期|2024 . 10 . 26(六)
入場時段|A .15:00 / B. 17:30
入場費用|NT$ 1280、$ 600
人數限定|單場20位
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XDzcTSq3NBd9EkdD9
*表單將於10/25 關閉。
-
▎延伸閱讀
跨界合作義賣 — 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十二位小朋友 x 導演 盧建彰 詩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