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底片、光影與偶然的瞬間,化作凝視時間縫隙的影像實驗,邀請觀者在模糊與留白間,體驗自由想像與觀看的哲思。“

 


非寫真攝影工作室,由攝影家 李雨軒 創立,源於對影像的持續探索與對攝影本質的哲思追問。工作室以實驗攝影為核心,將底片、老舊相機與光影偶然作為創作媒介,透過觀景窗凝視時間的縫隙,將每一次細微瞬間化作可感的影像語言。而「非寫真」,不僅是影像的實驗場,也像是探索與想像的延伸,對攝影無限可能的追尋。

 

作為自由攝影師,李雨軒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因緣際會接觸底片與暗房作業,原屬於音樂創作的靈魂逐漸與影像交融。而在一次與藝術家張博傑的討論中,他萌生了成立「非主流、富含實驗性與探究精神」攝影工作室的想法。從此,攝影不再只是記錄現實,而是一場關於光、影、時間與觀看的哲學實驗。

 

 

「暗房就是一場實驗的開始。」

李雨軒與我們形容,暗房的開始,從拍攝、沖洗、放相,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時間與耐心,也總會伴隨錯誤。可也正是這些不可預測的變動,反而成為他創作中最迷人的部分,影像因此保有驚喜與未知,保持著無限可能。
 

「技術是理解媒材、感受世界的方式。有些人用相機拍照,有些人把相機收藏,而我則會拿另一台相機來拍它。」李雨軒與材料對話的過程,也讓他一次次重新認識攝影,也重新認識自己。

 


對他而言,創作是一場持續追尋的旅程,好奇心如光般引領著前行;即便不一定成功,可在每一次投入都會帶來新的學習與感受。他希望觀者透過作品感受到這份自由精神,並激發自身的想像力。

 

李雨軒的影像作品常打破既定形式,呈現模糊主體與時間性的流動。他的創作靈感,源自生活中的好奇與實驗,如將鏡頭反裝、焦段調整至「無限遠」或「極廣角」、彩色底片沖洗成黑白等,這些實驗不僅是技術挑戰,與此同時,也引領哲學思考——透過觀景窗所見的「紅色」,我們是否看見同一種紅?

 


最難忘的創作瞬間,往往來自於偶然。李雨軒與我們分享:「我隨手舉起一台 F601 相機,對準太陽,竟然意外打開了一個奇幻的世界。當時我正思考,觀景窗的留白,除了凝視觀眾,是否也能留下一個更大的想像空間?」這個偶然瞬間,就像陽光替他解答一般,使色彩成為觀看的另一種可能,從黑白跨越至無限端點。

 

日常生活亦是他創作靈感的源泉,「我喜歡每週走進書店,翻閱傳記或陌生領域書籍,讓靈感自然而然融入進生活,而將所有想法記錄在小筆記本中,無論多天馬行空,我也期待著能夠成為下一個創作計畫的起點。」

 

 

在李雨軒的眼中,攝影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哲學與感官的探索。老舊底片相機、偶然光影、觀景窗的微觀世界,皆能成為記憶與時間的容器。「非寫真攝影工作室」也正是這種探索的實驗場域,透過每一次曝光、每一次沖洗,將日常轉化為可以凝視、感受、思考的影像語言。

 

「我花了好幾個月研究怎麼把傳統顯微鏡裝到底片相機上。我還記得第一次成功看到畫面的時候,真的像是進入另一個維度:焦點很難抓,輕輕一動就會跑到完全不同的地方。但也因為這樣,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走進了相機裡,在裡面探索,並把裡面的景象拍了下來。」

 


關於此次預計於 一嶼 ISland 所展出的計畫,源起於攝影家 李雨軒 持續探索老舊底片相機、光影與偶然的實驗成果。拍攝過程中,他以底片、微距、逆光等技法挑戰了極小的觀景窗呈現,將比眼睛還小的景象放大為可觀察、甚至可進入的影像。

 

「每一台老相機都承載著工業技術痕跡與過往記憶,包含著五、六十年間人們共同的記憶。其中一台特別令我難忘,它來自我好友的父親。當相機交到我手上時,裡頭還附著當年記錄全家出遊的底片。這些影像提醒我,相機從來不只是工具,而是回憶的容器。手機同樣能拍照,但我們鮮少透過舊手機去追想過往;然而老相機,始終保有召喚記憶的魅力,亦承載了時間與人情的溫度。」

 

 

李雨軒將展出影像依照相機型號與特性整理,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呈現,試圖將觀者視線重新回到「相機」與「觀看」本身,使相機成為創作核心,也突顯了實驗攝影對觀看本質的哲學探討。未來,他希望透過「非寫真」,將更多實驗性的發現與觀者分享,持續探索攝影與時間、記憶、感知之間的無限可能。


 

𓃈  非寫真工作室 unusual department


 

「非寫真攝影工作室 unusual department」源於一份對影像的探索。創辦人攝影家 李雨軒 從底片與暗房的實驗開始,探問攝影的本質。透過哲思的實驗,邀請觀者一同進入另一個觀看的維度。非寫真,是探索與想像的延伸,也是對攝影無限可能的追尋。

 


李雨軒,非寫真主理人,希望藉由暗房技法結合實驗攝影去尋找不同緯度的視覺狀態,早期曾活躍於音樂圈,從事製作與錄音相關工作。隨著人生與經驗的轉變,逐漸從聲音轉向文字,成為一位專業翻譯者。


而一直是默默琢磨的攝影,則因為身邊藝術家張博傑的耳濡目染,慢慢成為連結生活與藝術的橋樑。當思考影像如何轉化為藝術語言時,在其中看見了音樂與語言之間的理性與感性。這樣的交錯,引導著探索不同感觀維度所構成的微觀世界,並在其中發現一種時間與機械框架的空間關係。


𓃈  關於更多 李雨軒 非寫真工作室

 

Instagram — 非寫真工作室 unusual department 

Instagram —  Leo Lee 李雨軒

Official Website — 非寫真工作室 unusual department